1. 滿州人建立大清帝國持續268年,列出其優缺點各兩項。
聖明的答案
一,優點
     1.奠定中國國力
清代達268年,是異族統治最為長久的一個朝代.清代見證了中歷史上第二大帝國的興起,僅次於元代,並為這個國家帶來長久的和平與繁榮,這種太平盛世加速了人口史無前例的增長,因此疆域與人口這兩份清代的遺產,奠定了今日中國國力的基石.
     2.統治者較明代佳
       比起明代君主,清代統治者總的來說表現較佳.
     3.禁止提升太監,限制外戚的影響,
二,缺點
    1.軟弱的領導與不完善的體制.
    2.滿人對漢人的猜疑
    3.對西方挑戰本質的無知
    4.內憂外患與資本不足
耕億的答案
優點:
農業的發展及人口的成長。主要是因為引進美洲大陸的作物,例如玉米、蕃薯、花生等。
這些都是屬於較能耐乾旱的作物,可耕作面積擴大,糧食充足,人民過得富足,人口因此成長。
缺點:
長城心理:閉關、保守、自大、文化優越感。由於這些原因,清朝不願意和外面的世界接觸、不願意學習新的事物,
即使見識到列強的實力,卻沒有重視、反思,繼續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思想中,導致被當作植民地瓜分的悲慘下場。


2. 清代所謂的西方十戾是指哪些人?分別為哪些動物?何以有乾隆是三八製造者的說法?請就自己了解的意義論述。
西山十戾:熊(多爾袞)、獾(洪承疇)、鶚(吳三桂)、狼(和珅)、驢(海蘭察)、豬(年羹堯)、蟒(曾國藩)、猴(張之洞)、狐(西太后)、蛤蟆(袁世凱)。
滿清乾隆時代,外國行商的工作是經營和外商的買賣。後來清廷為了管理方便,避免糾紛,規定凡是外商輸入貨物,都必須經由行商之手。規定他們每個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等三天遊花園。外商對這一點很反彈。而且,讓他們更受不了的是,每到這三天會有許多中國老百姓跟在出遊的外國人的身邊,等著看笑話,原來外國人對中國風俗不了解,每次出來都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老百姓趕來看熱鬧,當時老百姓把這些出遊的外國人稱為「三八」,他們是每個月的八、十八、二十八等「三個八號」出來的,這是「三八」的由來。
3. 何以說南京條約是清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何以有九七大限?其產生背景各有不同,請分別說明。
【南京條約】母約本身並無不平等,但子約內容不平等: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最惠國待遇,皆只有對於外國單方面的優惠。
1843/7   五口通商章程  喪失關稅協定與領事裁判權。
1843/10  虎門條約  給予外國片面最惠國待遇。
【九七大限】香港分三個地區: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1842年割讓香港,1860年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1897年英國政府以加強香港防衛需求為由,逼清朝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為期99年。因為租期到了,英國非還新界不可,理論上可只還新界,香港與九龍可不還,但鄧小平放話威脅若英國不還,將先對香港與九龍斷水斷電,再每天派出一萬艘船包圍。國際強權就是公理,因今日中國變強大,因此英國也不得不同意歸還香港。


4. 鴉片戰爭後,在香港有苦力貿易的經營,苦力貿易其產生的背景如何?其產生之影響又如何?
答案一:
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在世界發展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工,因歐洲人自己不想當勞工,因此到非洲拐騙非洲人來當苦力,再由歐洲人的船載到美洲等地工作。當歐洲人將殖民地擴展到亞洲後,也將這套方式引入運用,並在香港大規經營。因為英國船隊多,善於經營而利潤高,船打造得又堅固。之後中國的苦力到美國幫忙淘金、蓋鐵路,日後集結為中國城並發展出僑社,又因歸屬認同而分成老僑、台僑、大陸僑。
答案二:
    (一)背景:
1.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建立了眾多的殖民地,常需要大量的勞工,因而最早向非洲找尋便宜勞力,即黑奴。
2.鴉片戰爭(1840)後,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中國經濟問題造成中國人往東南亞或美洲進行勞力外移,謀求經濟上的解決,而形成苦力貿易,亦是所謂的「東方黑奴」。
3.尤其是英國,對於沒有付船票而有意工作的華人,利用「賒單工制」的方式,先由苦力付船票。苦力等待船期所住的招待所,衛生條件極差,港人稱豬欄。所乘船隻素有海上監獄之稱。
(二)影響:
1.華人較同情革命
由於華人在外備受歧視,當時的清朝政府積弱不振,因此無力保謢中國僑民在國外的基本權益。因此,這此苦力為謀求改變現狀,較支持革命思想。例如:古巴卡斯楚推翻西班牙革命,及中國孫中山革命受到海外僑民支持。孫中山稱華僑為革命之母。
2.對經濟發展有貢獻
由於華人苦力較為廉價且願吃苦耐勞,對於當地國家的建設及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例如:美國解放黑奴(1864)後,苦力參與棉花的種植以及參與後來的美國鐵路建設。
3.華僑集聚區形成中國城
美國的金山因有淘金熱,當時有眾多華人參與淘金。因此,苦力的後代,便是華僑,華僑聚集的地方便是僑社或是China Town。早期移民至海外的稱之為老僑,在2000年後,由於民進黨的以台灣為本位的政策下,漸分為老僑與台僑。再加上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漸多,海外僑民漸分為老僑、台僑與陸僑。
(三)台灣外勞問題:
1.僱主不尊重及欺付外勞並對外勞非常苛刻,台灣外勞逃跑甚多,與早期中國的苦力貿易相似。
2.早期大陸妹都是偷渡而來,由於偷渡時大家擠在船艙裡像蹲馬桶,以被稱為馬桶仔。






5. 上海何以稱為中國最大的經貿都市,請就其發展的背景及辦理百年世博對中國的影響說明。
1920年為全球最先進的城市:因西方國家認為上海的地理位置絕佳,最容易控制中國,因此紛紛要求在上海的租界。由於西方國家同時擁有租界的領事裁判權,同時又有各國軍隊駐守,因此在太平天國焦土政策的期間,有錢人紛紛逃往上海租界地區,促使上海更加速其發展,1920年的上海高樓甚至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1902年梁啟超曾倡導中國在60年後要舉辦世界博覽會,但實際卻在百年後才成功舉辦。世博對中國的影響為除了對工商經濟的需求外,更能刺激創意產業,讓上海脫胎換骨,並期望透過上海的進步帶動其他地區的提升。


6. 大清帝國過去有留美幼童的出現,其產生之背景及對後來的影響。
1872年到1875年,共有120位(第一批)。
受到英法聯軍及鴉片戰爭的影響,清廷欲改革於是發起「洋務運動」(自強運動),魏源提出「師夷之長以制夷」,洋務運動須要大量的語言、科學、工程…等人材,造成這些人材有賴興辦新式學校與派遣留學生,而當時日本亦派遣幼童前往外國留學。
1870年,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擔任隨行翻譯,趁機向提出留學教育計畫,得到曾國藩贊同,並與李鴻章聯合上奏朝廷。以陳蘭彬為正委員、容閎為副委員,並派中為教習及翻譯隨同出洋,1872~1875年,中國首批留學生120人分四批次到美國留學。
初期的留學生寄宿在美國家庭中,受到很好的照顧,而其後建設了「留學事務所」,作為辦公、及留學生學習中國漢語及傳統文化之場所。
李鴻章等人由於洋務事業之須要,基本上留學生在中學畢業後進入機械、開礦等各類工科學習。例如詹天佑進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留學生在課業表現十分優秀,運動方面的表現也令人讚賞,由詹天佑、蔡紹基等人所組的「中華棒球隊」甚至打敗奧克蘭隊。
但洋務運動往往在先進與守舊間產生極大衝突,由於留學生西化的影響,留學生剪去辮子、穿西服、參加基督教活動等都被正監督陳蘭彬視為不忠行為,使得陳蘭彬與容閎之間矛盾日生,在更為守舊的新任堅督上任之後達到顛峰,清朝內部守舊派也呼應,使得留學計畫停止並召回留學生,除兩人躲留美國及病死、提前召回者之外,共94人。
回國的留學生初期並未被依所學適當分配,在努力之後才受重用,活躍於各領域,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蔡紹基,唐紹儀、梁敦彥等。
首批官派留學生回國後除了促進近代各項事業的發展之外也具有重大影響:
一、 為以後的留學事業提供寶貴經驗
清政府於美國留學生的經驗教訓中改進,使1876年之後的歐洲留學生獲得較佳的成果
二、 促使中國新式教育的出現
容閎大膽提倡改革教學制度與教育內容,開設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取代四書五經等理念課程,又提倡培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用人材。
容閎的留學教育計畫為後來的留歐、日等留學計畫提供了寶貴經驗外,也為其他近代留學教育制度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



7. 台灣因歷史扮演的角色,最後產生地位未定論,為什麼會產生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由來 
版本一:
1895年中國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的歸屬,1943年《開羅宣言》有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台灣、澎湖應歸還中國」;1945年《波茨坦宣言》又指出「《開羅宣言》必將實施.」。因為《波茨坦宣言》與《開羅宣言》是第二次大戰期間,主要同盟國為了軍事合作的需要而達成的暫時性政治聲明,並沒有領土所有國日本的參與,其國際法的效力大有問題。
就國際法的效力而言,《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被《舊金山對日和約》所取代。有關台灣主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變動,1951年簽訂,1952年生效的《舊金山對日和約》,是最重要、最有權威性的國際條約。和約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與澎湖的主權及一切權利、主張,但並沒有定明日本放棄後台灣的歸屬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是日本放棄的受益國,造成台灣的國際地位未定。
參加舊金山對日和會的代表之共識是:台灣的歸屬地位雖然暫時未定,但應該在適當的時機,依《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也就是不使用武力的原則與人民自決的原則——來決定。
要解決一個國際地位未定的領土問題,最理想而又被期待的方法就是適用《聯合國憲章》人民自決的原則,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公民投票,由台灣住民決定。可惜,在國際、國內實際政治條件的限制下,一直沒有為解決台灣未定的地位舉行任何的國際性公民投票。因此,「台灣地位未定論」到今日仍有不少倡導、贊成者。 


版本二:
台灣地位未定論:
提到戰後台灣的歸屬問題,一般人多半會想起《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的聲明內容,然此二宣言發佈時,日本尚未投降且合法擁有台灣,真正決定戰後台灣歸屬問題的國際法是1951年的《舊金山條約》。台灣地位歸屬問題一直是台灣主權與外交憂戚相關的重要議題.
對日合約遲未簽訂。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向盟軍宣告無條件投降,長期以來熙攘紛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告結束。雖然早在1947年3月,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即主張應儘早締結對日和約,但是在當時美蘇對立關係白熱化、以及海內外各種情勢的消長下,對日講和工作一直延宕,直到1950年才開始緊鑼密鼓地動起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即是1950年6月25日所爆發的朝鮮戰爭,它促使強權美國試圖爭取日本成為太平洋反共陣線的成員,因此更加積極推動對日和約的工作。
中國合法政權之變化 
1951年9月5日,在英、美等強權主導下,二次大戰中的同盟國成員在舊金山召開了對日和平會議。雖然主導中國軍區的蔣介石軍事委員長,在戰爭期間擔任盟軍亞洲地區最高統帥;而終戰那一年的10月25日,蔣氏也派員來臺,以代表盟軍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
」受降典禮,並暫時接管日本總督府離開之後的台、澎地區,但是中國代表卻被排除在對日和平會議之外。箇中原因在於,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中國內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軍事衝突重新啟動,這種情勢到了1949年10月以後顯然進入了另一階段,即共產黨政權在北京正式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典禮,相反地蔣介石所代表的國民黨政權卻在中國全面性地潰敗,並輾轉流亡到法律地位尚未被確定的台、澎地區。而中國內戰的結果,也導致同盟國之間對於代表中國合法政權立場與態度,分歧不一。
另一方面,兩個各自主張是代表中國合法政權者同時存在,以及國際間在中國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對戰敗國日本而言自然也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困擾,因為中國受日本的侵略最為長久且深刻,倘若中日之間無法藉此機會簽訂和平協定,則中日戰爭無法正式終結,而戰後的各種後續處理工作也會被延宕而無法進行。各國立場不一,日本自行決定在同盟國成員中,基本上蘇聯站在共產國際的立場,絕對支持中共政權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另外,在西方陣營中,英國為了其在香港、九龍的權益,早早便與中共政權建交,並認為對日和約中中國的代表權應由參加遠東委員會各國的三分之二多數所承認者來代表簽署;美國則對於正在侵略朝鮮的中共政權,堅持主張反對其共同參與簽署的立場。到底日本方面應該與哪一個中國政權簽署和平條約,在以英、美兩國為首而與其他各盟國成員的相互折衝下,乃決定由日本自行選擇一方的政府,並以將來另行個別簽訂和平條約的方式處理。
日本政府在當時的各種內外壓力下,不得不選擇以蔣介石政權所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作為締結和平條約的對象。不過,在美、日的共同認知下,該和約並非將國民政府視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因此該和約將僅適用於國民政府當前或將來其所統治下之區域。
台灣地位未定,有賴住民自決 
於是在臺灣地位歸屬上,根據《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群島的所有權利、權限與請求權」。其所埋下的伏筆是,台灣最終的歸屬尚未被決定。理論上,將來台灣問題之解決,應該依照聯合國憲章的目的與原則,在住民自決的原則下,透過公民投票的方式,詢問該地區住民的意願導向,才能下結論。 


1952年4月28日,國民政府與日本之間根據《舊金山和平條約》的規定,簽署了《中日和平條約》。中日和平條約在領土問題的處理上,係就其第二條之規定,僅再次確認《舊金山和平條約》的聲明,即「茲承認依照公曆1951年9月8日在美利堅合眾國舊金山市所簽訂之對日和平條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業已放棄對於台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限與請求權」。於是,台灣最後的歸屬問題在中日和平條約的內文中依然沒有被觸及。


然而,提及戰後台灣的歸屬問題,人們多半會想起《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的聲明內容。雖然1943年《開羅宣言》中確曾提
及日本應該將「滿州、台灣、澎湖群島歸還給中華民國」;並在1945年《波茨坦宣言》中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且再次強調「《開
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施」,然而這些「宣言」僅止於戰爭中的立場或表述,雖有宣誓的作用存在,卻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歷史懸案的兩個結論 
《舊金山和平條約》以及《中日和平條約》對於台灣的法律地位,皆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台灣的歸屬問題就這樣懸而未決地延宕
至今日。每當中國對台灣文攻武嚇或台灣在外交拓展上遇到瓶頸時,「台灣地位未定論」自然會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從此一歷史懸
案的來龍去脈中,可以明確地推衍出兩個結論: 
(一)伴隨時空環境的轉變,中國所要面對的已非僅止於國民黨單一政權統治下的台灣,而是含括代表台灣在地政權執政下的台灣
。以當前的情況而論,台灣的歸屬問題將逐漸演變成兩個來自中國的勢力,即從未統治過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和因流亡而
寄生在台灣島上的泛國民黨政權,與台灣島上住民所自主結構而成的在地本土政權,三者之間的領土爭奪戰。
(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勢力,在台灣的歸屬問題上,有意無意地埋下了一個伏筆,成為預留空間。因為從歷史、地理角度觀
之,台灣絕對是亞太地區繁榮、安定的關鍵所在。海峽兩岸若以和平統一的方式來終結台灣的歸屬問題,則另當別論。但是,倘若
台灣是被中國以武力的方式所兼併,姑且不論島內的反彈、衝突如何,對整個亞太地區,包括美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諸國而言
,則代表「中國威脅論」將會直接浮上檯面。因為長久以來扮演緩衝空間角色的台灣已經不在了。



三題必答,三題選擇(七選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山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