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實際操作(1)

 

題目: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壹、啟(引論)—說明本文之主旨或強調主題之重要性

狹義定義與廣義定義

公式:什麼是() 

解:什麼是君子喻於義,小人譽於利所導致的結果

 

狹義定義

孔子曾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由此可知君子與小人,一懷仁義,一持私利,兩者立身處事的態度根本有別。

    孟子更在梁惠王篇指出一套切中時弊的「義利之辨」直斥梁惠王功利思想之非,就功利的結果上,說明功利之害,也就仁義的結果上,詮釋仁義之利。從兩位聖哲之所見,義利的分野當不辨別。

 

廣義定義

    君子對義理了然於心,在為人處世上必崇禮尚義、守信重義、公正不阿;即不怕威脅、利誘臨難能勇往直前,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

    反觀小人氣度褊小、短視近利。小人一但心中忽有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之為昏,變恩為怨,染潔為污,壞了一生的人品。

 

貳、承(正論)—正面申論主題

1/3▲正面論證法

      

2/3▲正面例證法

 

套用定律:歸納法()

公式:為什麼?

秘訣:化繁為簡,化零為整的方法

 

解:為什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代表君子與小人差別?

 

正面論證法 

    一個態度嚴謹,能自修,敦品,誠信待人,無虛妄欺騙,無偏頗之心的人,必是一個行為中正謹守義理的君子 

    因心中有義,行止即合乎正道,事事合理,中規中矩,人人必樂與之交往,尊敬其人格。

    孟子說:「義、人路也。」意指義是為人處世出入往來必由之道,是不可須臾捨棄。

    孔子也勉人要殺身成仁,孟子也勸人要捨身取義,這都是義的最高表現。 

    財貨之利,本身並為善惡可言,人類使用財貨之利造福人群,則此利便是善,反之以此自享而害人,則此利便是惡。

    可是世界上,使用財貨造福人群的人並不多見,而擁才自肆,損人利己者,卻比比皆是。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乃是人們只知逐利而不知其義之故。

 

正面例證法

    明代史可法死守揚州城。

    清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明)

    義人林添禎為義勇救人而犧牲生命。

    漢蘇武之吞氈隱雪,大節不虧,皆為人格昇華之表現。

    武王伐紂,弔民罰罪,救民於倒懸之中,怒而安邦定國。

    宋文天祥慷慨壯烈殉國。

    古云:「惡不在大,救人之急,可也」

    X文:「救人之難,濟人之急」

    齊田稷:「非義之財,不計於心;非理之財,不入於家」 

    吳田齋:「凡事須斷於義,計較於利害則非。」

    禮記:「富而笱,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如歸。」

 

叁、前半部(反論)—反面申論主題

1/3▲反面論證法

      

2/3▲反面例證法

公式:如果不!

解:如果君子喻於義而能行於世,而小人喻於利當道!

 

反面論證法

    人們對於財貨之利作無限量的追求,在人我爭逐之餘,不免會發生爭奪之事,罔顧廉恥,或不擇手段,欺詐變巧之事,逐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僥倖得之者,躊 X滿志之餘,還得死守其利,以防肥水外流,鑽 X取巧而不可目不可得,難免怏怏不樂,思得私利目X的結果,終於鋌而走險,作姦犯科者,不在少數,可見緣於人欲的私利,是禍亂之源。

    一個行徑寡廉鮮恥的小人,惑於名利物慾,已無是非善惡之心,凡事只顧己利益,無所不取,不僅敗壞個人德操、名譽、也影響社會風氣,敗壞國家形象。

    在上位者若利益薰心,在掌握國事仍不時從事財次搜刮,人民必反向判離。為本身利益而致禍國殃民的敗類。

反面例證法

    民初汪精衛成立南京偽政權,與日本侵略妥協遺臭後世。

    李宗仁潛逃美國,攜帶黃金棄台灣百姓於不顧。 

    和珅驕奢淫X,終致殺身之禍。

    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死東市,乃行不為義之事而喪身。

    梁惠王祇圖私利,不顧民生疾苦,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罪不容於死。

    曹操用人唯利是圖,風氣大壞。

    司馬光:「小人多欲,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鄰必盜。」

 

叁、後半部(旁論)—更深一層探討主題

1/3▲正面論證法

       + 

2/3▲正面例證法

 

套用定律:演繹法()

公式:應該是!

祕訣:化整為零,化簡為繁

解:我們應該是如何秉持君子喻於義的精神,而力避小人喻於利的偏失?

 

正面論證法

    君子未嘗不言利,但是卻不致因利而做出傷天害理的惡事,所謂「以美利利天下」者,就是君子以「義」作為行事取捨的標準,面臨應該做的事情,則不計個人之利害得失,凡事建義必為。

    孟子說:「行,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也。」可知仁是德之本,義則是行仁的方法。

    孟子又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君子不會遷就於現實之利而違背義,有時為了守義,甚而可以犧牲生命。

    所謂「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命取義是也。」正是真君子大義凜然的具體作為。

    古人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說品德是根本,財貨是末節。輕視品德的修養而重視財貨的聚斂,無異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利,是人情之所欲但取之有道。

    春秋魯汪X,為國赴難;犧牲生命,此為「死有重於泰山」的精神。

    春秋晉文公賞賜有功者,唯獨介之推不言祿,「不貪天之功」如此性情襟懷,不正是順受於天,回饋於民的千秋典範。

    岳飛少年時代就有大志,更具氣節,非常尊師重道,尤其緬懷其師周桐(),唯其有感恩之心,反救世之大志,剛毅之意志,故能抵禦金人成就偉業。

    晉文公攻原得衛,苟巨伯訪友,不畏死亡,因禍得福 

    東漢光武帝劉秀,獎勵義士,鼓舞氣節,風俗完美。

    朱熹約:「義者,天理之所宣,利者,人情之所嚮。」

    韓詩外傳:「智者慮,義者行,仁者守。」 

    新序:「義死不避斧鉞之誅,義窮不受軒冕之榮。」

 

肆、合(結論)—提出個人具體見解

公式:怎麼樣!

解:身為君子怎麼樣實踐喻於義的行為表現,而且規避喻於利的小人行徑? 

 

    存乎天理者為公,起於人欲者為私,秉公而發厥為大利,因私而私,莫非小利。

    義之一念,出於人之本性,事事不以自私為出發點,乃失其良知良能。

    試想「人之異於禽獸者」乃在於人有理性,有助仁愛之心,因此不能只為一己小利而活,蓋一己小我,必賴群體之大我,始能生存。

    因此,人人應對義利之辨,有正確的體認,所謂「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人人皆能「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則這個社會將更和諧進步。

    人我的奉獻犧牲中享受,互惠,大家才能互蒙其利,否則若只知為圖私利而活,則與禽獸何異?

    論語中說:「見利思義」,人一旦能行己有恥,以正義為利益,必能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為個人德業,更求國家長治久安,人人通曉義理之道。

    古人云:「義是不為貪而操,不為賤而改行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云取義,唯其利者,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謂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汀洋詩)

    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古人云:「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廣業;人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

    論語:「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財之本意);君子懷型,小人懷惠。」

    論語:「君子周急不周富。」

    論語:「君子有勇無為亂;小人有勇無義而為盜。」 

    論語:「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延伸閱讀

作文文章之組織(1)

作文實際操作(1)

作文實際操作(2)

 

覺得資訊有用的話,記得加入粉絲團喔

arrow
arrow

    陳山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