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庫全書分類
壹、經部
一、十三經:
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左傳、公羊、榖梁、爾雅、論語、孝經、孟子。
二、小學↓研究文字的學問。
形:文字學(說文解字)
音:聲韻學(宋 廣韻)
義:訓詁學(爾雅)
貳、子部(先秦諸子、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儒(荀子)、道(老子、莊子)、
墨(墨子)`、法(管仲、商鞅、申不害、慎到)
名(惠施、公孫龍)、農(許行)、雜(呂不韋)、陰陽(雛衍)、縱橫(公孫衍、蘇秦、張儀)
叁、史部(各類史籍↓十五類)
紀傳體(史記、漢書)、編年體(資治通鑑)、記事本末體(通鑑記事本末)、政書體(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國別體(國語、戰國策)、雜史、史評、史鈔、傳記、奏章、目錄、地理。
肆、集部(文學類↓詩詞歌賦、駢文、散文)
一、楚辭
二、詞曲
三、總集(昭明文選)
四、別集(靖節先生集、昌黎先生集、東坡拳集)
註:元明以後章回小說未收入四部
文字學概說:
具體的實物↓象形
抽象的概念↓指事
形+形↓新義↓會義
形+聲↓形聲
多字一義↓轉注
一字多義↓假借
圖書型文字:
(夏)倉頡 目前現存最早文字,最晚出土
(初文) (商朝)
書契 ↓ 甲骨文 ↓鐘鼎文
貞卜文字(殷墟書契)
四部概論:
壹、經部
六藝=六經
韓愈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鄭玄戒子說「遂博稽六藝」
例外:周禮地保官氏之六藝才為六種技能
漢五經博士:詩、書、易、儀禮、春秋
唐孔穎達五經正義:毛詩、尚書、周易、禮記、左傳
重要經書:
詩經:
民間詩歌總集
采詩之官↓施政的參考
周初↓春秋中業五六百年間
黃河流域↓華夏民族
孔子將三百一十一篇刪定為三百零五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
↓小雅↓有目無詞(篇目)
一、風↓十五國風(民謠)
風行草偃↓揠苗助長
二、雅↓大雅↓饗宴
小雅↓朝會之樂
三、頌↓祭祀鬼神的歌舞(周頌、魯頌、商頌)
易經:(談天道人事常理之書)
一、 最早之相對論
二、 唯一沒在秦被燒之書
三、 庖犧↓伏羲(畫卦) ↓文王(重卦作卦詞共六十四卦) ↓周公作爻詞↓孔子及其弟子作十翼(註一:十翼『又稱易傳』為解釋易經之用)
(註二、傳:為人記載解釋的經書、唐小說亦稱之為傳)
十翼:繫辭上下、彖詞上下、象詞上下、文言(乾坤二卦)、雜卦、卦序、說卦。
尚書:(記言體歷史)
左史:記言↓尚書、國語(君王講話之紀錄)
右史:記事↓春秋
典:典範
謨(模)、誥(告)
儀禮:(談禮之書)
禮記:(儀禮之筆記)孔子弟子之筆記
一、 大學↓入門之德(曾子所傳)
六步驟:知、止、定、靜、安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條目:格、物、致、知、我、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 中庸(孔門心法、哲學淵源) ↓子思所傳(孔汲)儒家哲學思想
誠、存誠物偽;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
三、 學記(荀子勸學篇(同為儒家論教育之重要依據)
四、 禮運(大同、小康)
『大同』為儒家政治立場上的最高理想
『三世』↓大同(堯舜)、小康(夏、商、周)、幽國(疵國、亂國)
周禮:(人事制度)
因尚書中亦有周官劉歆改為周禮
春秋:(正名分、寓褒貶、微言大義)
一、傳:正史中對人物的記載
例:史記懷陰侯列傳
二、唐代小說(傳奇)
例: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
三、解釋經書的文字
例:春秋經左傳
四、魯史↓春秋↓晉乘↓楚杌
五、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歷兩百四十二年十二君王)
左傳:
一、春秋魯史左丘明所撰
二、以敘事為主,多述史實少釋義例(規則),以明孝不以空言例說(以事實根據以褒貶人物)
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經多十三年(歷兩百五十五年十二君王)
四、為古文經(蝌蚪文)
五、晉范寧評「左氏艷而富然失也巫」
子曰:「巧言令色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x怨而反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公羊傳:
一、公羊傳↓春秋齊人公羊高
穀梁傳↓春秋魯人穀梁赤
二、以解經為主多釋義例少述史實
三、時間與春秋相同
四、皆為今文經(漢隸)
五、晉范寧評公羊傳:「辯而裁,然失之也俗」
晉范寧評穀梁傳:「清而婉,然失之也短」
論語:
孔子↓曾子(思想)得以貫之旨者↓子思↓孟子「堯舜、先王、人治」(人性本善)
↓子夏(學問)傳六藝之文者↓子弓↓荀子「法治、官能慾望」(人性本惡)
仁↓忠:盡己
↓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
孝經:(行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爾雅:(最早訓詁書籍(工具書)
說文解字:(文字學)
貳、史部
史的分類(六經皆史)
一、依史官而分:
左史:記言↓尚書、國語(春秋外傳)
右史:記事↓春秋、左傳(春秋內傳)
二、依時間長短分
壹、通史:貫通古今各代之史
史記:皇帝↓漢武帝兩千五百年
資治通鑑:戰國↓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台灣通史:隋↓割讓日本一千二百九十年
貳、斷代史:截斷一朝代之史
漢書(西漢)、後漢書(東漢)
※中國時代的正史(二十五史)除史記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三、依體例(內容)分
壹、記傳體(人)史記;漢書
漢書100/82 |
史記120/112 |
紀12篇 |
本紀/帝王 12篇 |
|
世家/諸侯 30篇 |
傳70篇 |
列傳/人物 70篇 |
志10篇 |
書/典制 8篇 |
表8篇 |
表/繫年 10篇 |
藝文志 地理志 |
|
史記重要資料:
史記三大貢獻:究天人之際(哲學)、通古今之變(史學)、成一家之言(文學)
史記三家注:劉宋(南朝宋)裴駰 集解; 唐張守節 正義;唐司馬貞 索引
體例三例外:項羽列入本紀;孔子列入世家;
陳涉列入世家
※中國的歷史(二十五史)皆為記傳體史書
※台灣通史(地方史)乃唯一未列入正史的記傳體史書
貳、編年體(時間) ↓春秋
四庫全書以竹書紀年編年體之祖
※資治通鑑乃重要編年體史書
叁、記事本末體(事)
宋袁樞、通鑑記事本末
肆、政書體(典章制度)
史學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伍、國別體(國)
國語:記春秋八國之事又名「春秋外傳」,相傳為左丘明所作
戰國策:記載戰國十二國之策
傳記、奏章、雜史、史鈔、史評(史通、文史通義)、目錄(別錄、七略)、地理(水經注)
※記言體史書(尚書、國語)
覺得資訊有用的話,記得加入粉絲團喔↓↓↓